大石围天坑景区
景区主要地质遗迹包括大石围天坑群中的大石围、白洞、大坨、罗家、苏家、燕子7个天坑,中洞、马蜂洞、琢木当上洞、琢木当下洞、晚霞洞、大石围地下河、白洞地下河、冒气洞天窗、合山组媒系地层、合山组底东吴运动遗迹——铁铝岩、二叠系的叶状藻化石,腔肠类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其他景观主要为三曹山森、白洞-大石围间及大石围及大石围景区出口附近的樱花林、神木天坑森林,以及冒气洞呼吸景观等,人文景观主要是把吉——石灰窑古法造纸作坊及造纸技术等。其中以大石围天坑为核心景观,它们以神奇、险峻、生态独特而著称,是旅游观光、科研科考、科普教育、探险探秘、登山健身、攀岩健探险的及佳场所。大石围、大坨、白洞、神木天坑、马蜂洞,已经对游客开放,其他景点尚未对普通游客开放。
大石围天坑
坑口直径达600*400m, 最大深度613m,坑口面积16.66万m2,底部森林积10.5万m2 容积7475万m3,其深度、容积居世界第二位,坑底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 天坑东峰山体内有中洞和蚂蜂洞两个溶洞,后者沉积有新近纪地层剖面。 西峰绝壁下隐伏着长达5km的大石围地下河,地下河中有中国溪蟹,张氏幽灵蜘蛛和透明盲鱼等特殊物。天坑底部、绝壁及周围植被茂密分布有多种珍稀植物。为保护好这一世界级自然遗产,不允许游人下入天坑…… 天坑口部周边修筑有游览步行道,游客可在不同位置欣赏天坑奇。
白洞天坑
天坑四周为绝壁,平面形态为近圆形,长220m,宽160m,坑口周长659m,面积2.2万m2,平均深263m,最大深度312m,容积578万m……坑底森林茂盛,珍稀、珍贵植物有方竹、黄心含笑、三尖杉、八角莲、石栎、秋海棠、常青藤等遥 本天坑西北侧可进入坑底,南绝壁下有一洞口,进入400余米可直达冒气洞底的阳光大厅,它和冒气洞、冒气洞天窗和地下河一起构成天坑发育序列的最佳模式地,故具重要的科研、科普、探险、猎奇价值。
神木天坑
由两个对峙的山峰和两个垭口组成,三角面断崖十分显著遥 坑口形状为多边形,长370m,宽340m,平深186m,最深234m,坑口面积7.086万m2,容积1317.996万m3,其容积在天坑群中居第四位遥 四周为绝壁,坑底起伏不平,生长茂密的森林,珍稀尧珍贵植物有红豆杉、树人参、石楠、华南五针松、虾脊兰、七叶树、雀巢蕨渊形态酷似鸟窝,由上亿年前古植物进化而来,极具观赏价值冤遥 本天坑是天然的森林公园,可从南垭口进入坑底观赏。
冒气洞天窗
洞口距白洞天坑约400m,二者深部由地下暗河相连,形成一个整体遥 天窗深365m,底部为阳光大厅,容积达520万m3遥 每天中午时分,一股强大光柱由260m高的洞口射入阳光大厅,将天与地连接起来,让人惊叹不已遥 阳光大厅呈倒置漏斗状,底部全由碎石块堆砌成圆锥形袁说明大厅由岩石崩塌形成遥 当洞内外空气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差异时,它具有奇妙的呼吸现象要要 要空气外流洞口上空即形成一股强大的汽柱渊故名冒气洞冤,而当洞内空气压力较低时,产生往下吸气现象遥 两者均会使得洞口的树叶被吹得冽冽作响遥从冒气洞口下到阳光大厅堆积锥顶部,净深260m遥2001年3月6日,中英美联合探险队5名队员,于此创造了单绳垂直悬空260m的世界探险新纪录遥 冒气洞是勇敢者探险的极佳场所,更是游客了解天坑形成演化阶段的天然课堂。
邓家坨天坑
天坑四周为弧形垄岗包围,平面呈盾形,坑口长470m,宽370m,面积12.82万m2袁平均深222m,最深278m,坑底面积10.8万m2,容积2619万m3遥 其容积在天坑群中居第三位遥 天坑北、西南尧东为绝壁,壁面分布许多峰窝状小洞遥坑底中心有一平地,面积5500m2遥 站在天坑任何部位,均可感受到天坑的雄伟和险峻遥 天坑四周及坑底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中小乔木与高大乔木争雄斗艳,蕨类植物繁盛,绿草如茵,林木葱茏,鸟语花香,藤蔓交错缠绕,攀岩垂荡,使人心神皆醉。
大坨天坑
坑口呈卵圆形,长534m,宽380m,最大深度290m袁平均深度263m,口部面积14.88万m2,容积3247万m3,容积居天坑群第二位遥 大坨天坑又称野流星天坑冶,分布于百朗地下河系的中游,规模仅次于大石围天坑遥 坑口由四座山峰组成袁标高1290-1335m,坑底最低标高18地质公园部分珍稀植物表1045m遥 天坑南侧可步行至坑底,坑底有5500m2 的平地,西南端有一个发育不全的小天坑遥 东南壁下有树林,其余地方蕨类较发育遥 北东侧坑底有崩塌岩块。
苏家天坑
由三座山峰和三个垭口组成椭圆形,四周为绝壁,坑口东西长244m,南北宽134m,周长679m,最大深度167m,平均深度111m,坑口面积23700m2,容积263万m3遥 坑底森林较茂密,以乔木为主,有七叶一枝花等珍稀植物遥 由东垭口可下到坑底,观赏天坑风光 。
燕子天坑
因天坑绝壁洞穴内巢居燕子而得名遥坑口近椭圆形,长100m,宽60m,最大深度250m,平均深度171m,坑口面积0.545万m2,底部面积1.434万m2,容积169万m3遥 口小底大,站在坑底有"坐井观天"之感遥 坑体四周为绝壁,绝壁高80-230m遥 坑底有几座熬硝地,建造精美,先人如何下到坑底,至今还是个谜遥 坑底植被稀疏,主要为蕨类,少数为乔木 。
罗家天坑
天坑坑口形如残月,长140m,宽100m,周边长430m,最大深度128m,平均深71m,面积10236m2,容积72万m3遥 坑底平坦,面积350m2遥 天坑森林较茂密,以乔木为特色,坑底主要植物为阔叶重楼,周边有珍稀植物木莲和方竹遥 天坑南侧可下入坑底,观赏坑底景观 。
产子瑶断层构造
位于野猪坨北东750m公路边遥 本断层由断裂作用形成,表现为岩石强烈破碎,并形成宽达30m以上的破碎带遥 破碎带中岩石成角砾状,角砾成分为各种石灰岩袁大小不等,杂乱排列,钙质或铁质胶结,节理裂隙十分发育遥 本断层南起野猪坨,向北东经大石围、老场延伸至烟棚一带消失袁20走向北东40毅,倾向北西,长约40km,地表表现为巨大的北东向野v冶 形谷地遥 谷地两侧峭壁陡立,谷宽30-200m,谷深376-530m,是园区内一条典型断层峡谷遥 由断层岩特征说明袁本断层为正断层,它是在北西--南东向张扭性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形成的初始时间为2亿多年前的印支运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仍有活动,对大石围一带地壳升降和高峰丛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
磨地方解石洞
位于大石围景区磨地村北200m公路边遥 矿物洞口标高1380m,高10m,宽25m遥 洞壁上附生着大量半透明方解石,方解石表面出现许多圈层状图案,密集排列遥 图案直径大者数十厘米,小者数厘米,大部分为不规则的多边形,形似蜘蛛网,以往曾误认为是生物化石组成的化石洞遥 由洞内已开采出的大量方解石说明,本溶洞实际是个方解石洞遥 方解石表面圈层状图案的出现,是由洞壁上的流水沿着方解石中密集的菱形解理面渗透过程中,水中溶解的碳酸钙因温度、压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沉淀,形成了次生的圈层状构造遥 本洞圈层状图案在广西其它洞穴中极为罕见,对研究洞穴沉积物形成机理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也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
水井坳叶状藻化石点
位于景区水井坳南西1km公路边遥 叶状藻化石产于茅口组灰岩中,呈浅灰白色,细长叶片状,长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厚数毫米至数厘米,形如海带,群体固着于岩石上生长遥 它属钙藻类海洋生物,常与海百合、苔藓虫等生物共生,一般生活在海水清洁尧阳光充足、水深数十米、波浪作用微弱的浅海环境遥 由于体形细长袁遇到较强风浪作用会断裂或扭折袁21后经海水搬运到安静地带密集堆积,后经 成岩作用成为现在所见的叶状藻生物化石遥此类化石在美国、加拿大和我国四川已有发现,广西仅见于大石围地区水井坳、龙抱、大槽一带的栖霞组和茅口组生物灰岩中,断续出现遥 单个化石出露点分布范围长约数米至数十米袁厚约1-2米,以本处面积最大遥 叶状藻生活于距今2亿多年前的早二叠世早期,由于颜色浅灰白色,与寄生岩石形成黑白相间的花纹图案,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科普意义。
樱花林
位于白洞天坑-冒气洞之间、景区出口附近的长条形洼地壁上,成片分布,树种为以日本樱花为主,高约6m,每年4月樱花盛开,有粉红、紫红、朱红、粉白等颜色,姹紫嫣红,一片花的海洋。
杜鹃花海
为准原始森林主要景观,分布于五台山、三曹山、玲珑山一带的碎屑岩山区,分布有面积约1000亩遥 杜鹃林呈灌木至小乔木状,高2—5m,每丛分15—30支,高2—5cm,集中分布密度达6-8丛/100m2,以广州杜鹃为主,见少数马银花杜鹃遥 花色以大红为主,粉红次之遥 每年4---5月份,整个山头艳如花海。
<script charset="utf-8" src="http://v3.jiathis.com/code/jia.js?uid=1344328773278699" type="text/javascript">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