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遗迹】

当前位置: Home > 地质遗迹 > 公园遗迹 > 详情

[地质遗迹种类]生物岩溶形态

来源: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 发布时间:2017-11-28

   生物岩溶形态生物岩溶作用是指生物对碳酸盐岩所产生的溶蚀或沉积作用。生物释放二氧化碳、分泌酸性物质,或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产生的酸性物质,对碳酸盐岩进行溶蚀(caco3+ h2o +co2=ca2+ + 2hco3-),形成生物钻孔溶蚀层,改变碳酸盐岩表层结构,大大提高岩石表层化学溶蚀速度和降低岩石表层物理强度,使岩石表层持水量增大,促进溶蚀作用的进行,最终形成种类繁多溶蚀产物,如溶孔、溶坑、叠层石和石刺等。另外一方面, 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脱气而发生(ca2+ +2hco3- = caco3↓+ h2o +co2↑),在洞口弱光带,植物可以在碳酸盐岩或钟乳石向光侧生长,并发生光合作用,植物吸收co2,在细胞内合成有机碳,细胞外生成碳酸盐沉淀,并被生物分泌的粘液粘结,从而使碳酸盐岩在向光侧沉积得到加强,致使钟乳石生长方向偏离垂线而倾向洞口光亮处,从而导致向光性钟乳石等植物沉积岩溶形态的产生。在三门海天窗群、鸳鸯洞、穿龙岩、布柳河天生桥下等均有丰富的植物岩溶形态。